適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強幼兒體育活動的興趣

本文Tag標簽:體育運動/習慣??

  激發(fā)和維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引導孩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那么如何激發(fā)和維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呢?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1

  某小班幼兒在練習跑的基本動作時,老師給他們提供了沙包、球等,但總覺得孩子們跑得不夠積極。老師偶然發(fā)現(xiàn)孩子們喜歡上弦老鼠玩具。當上足了弦的老鼠滿地跑時,孩子們又叫又笑,邊追邊喊。于是,老師們做了一只形象逼真、色彩鮮艷的藍色布老鼠。

  布老鼠在體育活動中一亮相,孩子們立刻被吸引住了。老師拉著老鼠跑,孩子們跟在后面邊喊邊追。一會兒,大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們踩(揪)下了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插空摸摸老鼠尾巴。漸漸地,他們退出了游戲,站在那里成了“觀眾”。

  為此,老師們又準備了另一只黃顏色布老鼠?;顒訒r,拖著黃老鼠的老師跑得快一些,方向變化多一些;而拖著藍老鼠的老師跑得慢一些,變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黃老鼠。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藍老鼠。全班孩子都跑跳著運動起來了。

  案例2

  教師帶著中班的孩子們練習投擲動作,方法是先講解、示范投沙包的姿勢和要領,并一再強調只有這樣才能投得遠,然后孩子們練習。孩子們開始還認真、用力地投,幾輪后,便越來越不起勁了,有的干脆用沙包互相打著玩了。

  突然,一個沙包打在老師的眼鏡上。扔沙包的小偉趕緊認錯:“老師,我不是成心的,我是想打他的?!边@一擊,使教師產生了一個改變傳統(tǒng)訓練方式的新構想。

  教師把孩子們帶到畫著動物頭飾的墻邊,指著大灰狼說:“大灰狼要追小兔子了,咱們用沙包打它的頭,救小兔子好嗎?”然后請小偉第一個投,他準確打中了。教師通過問小偉為什么投得這么準、注意小偉的姿勢了嗎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注意小偉的動作,議論他的手怎么抬起來的,腿怎么站的,身體怎么轉動的。孩子們邊議論邊模仿,邊互相糾正,很快,多數(shù)孩子掌握了要領,越投越準,越投越遠。

  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給我們如下啟示。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投放活動材料,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班的孩子喜歡有趣的、假扮性強的體育游戲,他們對活動的投入程度更依賴游戲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強有力的角色,把活動材料要么想象成“對手”,積極去“戰(zhàn)勝”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積極去“照顧”它。中班的孩子開始喜歡新奇刺激、競賽性的體育活動。他們把活動材料當作幫助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工具,關注活動的結果,往往把伙伴當作競爭對手,想方設法取勝。

  上述兩例中的老師們在材料設計、投放中充分運用了這些特點。如第一例中的小班老師,給孩子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鮮艷,使孩子們容易投入游戲情境:有的孩子把布老鼠當“敵人”,追著喊打;有的把布老鼠當“寵物”,追著去保護。為充分滿足孩子的“強有力”能力感,老師特意把老鼠尾巴設計為活動的,孩子追上后,可以踩(揪)下尾巴獲得成功感。這種設計和投放材料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充分的想象中享受了游戲的快樂,因此,孩子們都主動地參與了活動。

  第二例中的中班老師在活動中,及時增加活動材料。如用沙包作為幼兒的工具,而大灰狼頭像成了幼兒投擲的對象,這使幼兒容易看到活動結果(沙包是不是打中了大灰狼),以結果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投擲動作。這種投放方式順應了幼兒關注結果的活動特點,也使孩子主動積極地投入了活動中。

  ·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使用活動材料,才能維持幼兒的興趣。

  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感興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運用這種方式,把要實現(xiàn)的教育目標物化在使用材料進行活動的過程中,這是提高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的關鍵。

  小班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玩沙包、玩球時跑一會兒就不積極了,而對一只上弦老鼠玩具卻有著長久的濃烈興趣和積極行動(又叫又喊,長時間地追著跑),于是領悟到,追逐跑的方式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方式。老師們不是把形象生動的布老鼠扔給孩子自己玩就行了,而是讓布老鼠“跑”,孩子們追。老師在拉著老鼠跑的時候,用了快跑、慢跑、轉彎跑等方式,把小班幼兒跑的基本動作和技能練習都融合在孩子喜歡的游戲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中班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練習投擲越來越沒勁,卻對用沙包互相打著玩興趣盎然,她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觀察、思考如何調整活動的方向。當老師的眼鏡無意中成了投擲的對象時,老師一下子悟到孩子感興趣的投擲方式是投中目標,而不是重復投擲動作。于是,她及時調整了活動材料的投放數(shù)量和使用方式,采用了動作和工具→對象→結果反饋→調整動作的自主活動模式,而非傳統(tǒng)的動作→教師反饋的訓練模式。即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把活動材料當做工具(沙包),當作活動對象(大灰狼),把伙伴當做模仿學習的榜樣、競賽的對手,在教師巧妙提問的引導下,主動地觀察、模仿、調整投擲的動作,以達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標。大多數(shù)孩子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活動,很快掌握了要領。

  ·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

  尊重、接納個體差異,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功感,才能激發(fā)并維持每個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了解每個孩子在運動速度、耐力、運動量等方面的差異,根據(jù)這些差異,教師有意識地設計材料的投放量與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難度,讓幼兒能自主地選擇符合自身運動水平的活動方式,這將保證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案例1就是很好的例證。當發(fā)現(xiàn)體力弱的孩子退出游戲的問題時,教師再次反思,認識到活動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沒有考慮孩子運動能力的個體差異,因此不能很好達到讓每個兒童參與并獲得成功感的目標。于是,老師又投放了另一只布老鼠,并在速度和方向變化等方面有差別地使用這兩種活動材料。這種使用上的差別,妙在讓孩子們在自己運動水平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活動的強度,避免老師根據(jù)孩子能力分組給孩子帶來的“貼標簽”的負效應──即使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以老師的“分組”作為評價依據(jù),認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