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門科學

本文Tag標簽:??

    管理是不是一門科學?這似乎已經無須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了。但從人們的實踐過渡到一門科學,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討論管理為什么是一門科學之前,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什么是科學,科學的意思是指人類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隨著人類認識事物的精確度的提高,科學被作為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在被賦予了這樣的含義后,人們逐漸對社會領域內一些并不精確的認識結果持寬容的態(tài)度,把它們也作為科學看待。管理知識自本世紀以來,經過了近百年的探索、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套能夠反映管理過程客觀規(guī)律性的理論知識體系,它不帶有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較為精確的、能夠實證,盡管與自然科學相比,管理學還不夠精確,但它已成為一門科學。有了管理學,管理者就有可能對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找到可行的、現(xiàn)實的正確的解決方法。

    雖然人類從事管理活動是與人類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同時出現(xiàn)的,但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還是20世紀初的事。歷史上美國管理學家泰羅(也譯為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帶入科學的人。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斷在工廠中實地進行試驗,系統(tǒng)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所花費的時間,用科學的方法計算工廠車間的勞動生產率問題,逐漸形成其管理體系——科學管理。自從泰羅把管理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時,管理學逐漸地步入了科學的殿堂,盡管人們對管理學的認識還沒有達到完全科學的程度。

    現(xiàn)代管理學分為許多不同的學派,對于管理學的不同學派,我們也可以看成不同的分支。對這些不同學派的思想、概念、原理、方法系統(tǒng)地加以分析、整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學派的代表人物雖然屬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文化,沒有或很少從對方的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卻常常采用類似的研究途徑,提出一些盡管詞句不同但內容上相似的原理。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就像哲學一樣,管理是一門社會科學,盡管與自然科學之間存在一定距離,具有一定的不精確性,但由于有實用而且可以信賴的管理學知識客觀地存在著,管理學并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的不科學,不統(tǒng)一。管理學唯一缺少的就是要將不同學派的這些管理知識相互聯(lián)系起來,使之成為一門更規(guī)范的科學。

    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者如果不掌握科學的知識,他們要進行管理就必然靠運氣、靠直觀、靠過去的經驗辦事。而有了系統(tǒng)化的管理知識,管理者就有可能對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找到可行的正確的解決方法。但是,在現(xiàn)實的管理實踐中,僅僅掌握科學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是不夠的。因為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不斷地發(fā)展的,它本身還不夠完善。人們對管理學的理解仍然在不同的學派之間徘徊,管理者在實踐中仍然要依靠經驗、靠管理者的藝術,管理學的理論并未發(fā)揮很好的作用,人們對這門科學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管理問題千差萬別,非常復雜,所以還不能生搬硬套這些理論和方法來進行管理。只有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管理理論和方法,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總之,管理是一門科學,而不是某些人所認為的“管理是一門藝術”,管理實踐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只有在這套體系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藝術去彌補,管理的藝術性是管理的科學性的補充與提高。

    如果管理真是一種一般性學科,那么,管理者做什么應該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他是一位高層經理,還是一位基層監(jiān)工;無論是工商企業(yè),還是政府機構;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企業(yè);也無論是在法國的巴黎,還是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都應該是基本一樣的。

    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這里,過程的含義表示管理者發(fā)揮的職能或從事的主要活動。這些職能可以概括地稱為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效率(Efficiency)是管理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對于給定的輸入,如果你能獲得更多的輸出,你就提高了效率。類似的,對于較少的輸入,你能夠獲得同樣的輸出,你同樣也提高了效率。因為管理者經營的輸入資源是稀缺的(資金、人員、設備等),所以他們必須關心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管理就是要使資源成本最小化。然而,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還必須使活動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即追求活動的效果 (Effectiveness)。當管理者實現(xiàn)了組織的目標,我們就說他們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動的結果.

    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聯(lián)系的,例如,如果某個人不顧效率,他很容易達到有效果。精工(Seiko)集團如果不考慮人力和材料輸入成本的話,它還能生產出更精確和更吸引人的鐘表。為什么一些美國聯(lián)邦政府機構經常受到公眾的抨擊,按道理說他們是有效果的,但他們的效率太低,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是做了,但成本太高。因此,管理不僅關系到使活動達到目標,而且要做得盡可能有效率。組織可能是有效率的但卻是無效果的嗎?完全可能,那種要把錯事干好的組織就是如此!現(xiàn)在有許多學院在“加工”學生方面算得上是高效率的,通過采用計算機輔助學習設備、大課堂教學、過分依賴兼職教師,使得學院管理當局大幅度地削減了用于每個學生的教育經費。但其中一些這樣的學院已經受到在校生、畢業(yè)生們和評價機構的批評。批評意見認為,這些學院沒能夠給學生們適當?shù)慕逃?。當然,在更多的情況下,高效率還是與效高果相關聯(lián)的。低水平的管理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無效率和無效果,或者是通過以犧牲效率來取得效果的。變化中的管理實踐防務承包商終于著手解決管理不當和浪費問題了世界范圍的防務承包商的生意不再像過去那樣紅火了。由于蘇聯(lián)東歐國家政權的更迭和國家優(yōu)先目標的調整,導致世界范圍防務預算的削減,這種形勢迫使像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LTV公司、格魯曼公司(Grumman)、通用動力公司 (General Dynamics)、諾思羅普公司(Northrop)、馬丁-馬麗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以及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等改進他們的管理,其實這項工作幾十年前就該做了。美國計劃將其武裝力量在1991—1995年期間削減了25%。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和巴西的防務供應商,已經在努力擴展其國際軍火銷售。許多長期依賴美國武器制造商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已開始自己制造武器。結果,形成大量的防務供應商爭奪少量的合同的局面。市場收縮、競爭和效經對防務承包商來說曾是陌生的概念,而今已成為嚴酷的現(xiàn)實。為了生存,管理當局著手削減浪費和改善經營。問題越來越清楚了,只有最有效率和質量最高的防務承包商,才可能渡過這個動蕩的時期。因此,這些公司開始大量裁員;關閉嚴重開工不足的工廠;拒絕投標那些無利可圖的合同;尋求新的細分市場來推動生產率的提高。例如,麥道公司計劃裁員17 000人;洛克希德公司打算裁減5 500個工作崗位,出售價值2億美元的過剩的工廠和辦公室面積,轉產民用產品,如在世界各地建造和經營機場等。LTV公司則開始艱苦地分析數(shù)百個為美國軍隊制造火箭的生產過程,以便找到使之更便宜、更快和更好的方式。從前,當存在大量的生產和較少的競爭時,過高的成本常常以高定價轉嫁給顧客,對此無人提出過異議。防務承包商很少主動地去改進管理,然而現(xiàn)在這一切已成為歷史。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