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也曾經(jīng)歷過被父母打罵,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的父母至今仍信奉“不打不成材”。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父母,他們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接觸過較新的育兒理念,他們奉行“仁愛父母”的準則,凡事和孩子講道理,絕不使用暴力。
但我還是常常接到這樣的咨詢:龐老師,我打了兒子,他3歲多,就是晚上不睡覺,太折騰人啦,這種情況已經(jīng)持續(xù)很多天了,今天,我忍無可忍對他大吼,還動手打了他。我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可是我在盛怒之下,就沒控制住自己。這件事情對孩子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嗎?我很后悔,我該怎么辦?
打孩子時父母常常伴隨著復雜的情緒,憤怒、無助、羞愧、悲傷、內(nèi)疚,不一而足,這些情緒夾裹在一起,令人迷惑,倘若問起動手的那位,他會有簡單的告白:“小家伙太氣人了!讓人忍無可忍。”
父母暴怒發(fā)泄后 孩子的心靈受傷了
有些父母把打痛作為對孩子的一種合理的懲戒,令孩子體驗犯錯的嚴重后果:“打疼了才能長記性。”
還有的父母利用“打罵”來建立權(quán)威,在身體比例、語言豐富性方面,孩子自然遠非成人的對手,父母無意識地利用自己的絕對天然優(yōu)勢來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以疏緩自己的心理壓力。
然而,無論是大人情緒的發(fā)泄,還是作為懲戒手段,打孩子畢竟可能對孩子的身體安全和心理健康帶來危險。尤其是失控的暴怒發(fā)泄,會給孩子小小的心靈埋下恐懼、懷疑和憤怒的種子。
父母打孩子比較嚴重的情形
當然,絕大多數(shù)父母即便打孩子,也會很有分寸,遠不至于造成什么嚴重后果。嚴重的情形會怎樣呢?
常常不聽話挨打的唐唐把原本心愛的小熊扔在地上,又撿起來,拍打著他的頭及背,說:“下次還敢不敢?”唐唐正在模仿成人的行為,把“拍打”作為對玩具熊的懲罰,這是對暴力使用的雛形。
被爸爸打痛過的小新,對爸爸心有余悸,奶奶甚至以爸爸名號來嚇唬小新:“不聽話就告訴爸爸了!”倘若這種戲碼反復上演,小新與爸爸之間,難免會越來越有隔閡。
兵兵缺少男孩子應有的淘氣,容易退縮、放棄,兵兵媽媽很著急,又不知怎么回事兒。原來兵兵爸爸性格暴戾,又事事追求完美,對待兵兵沒有耐心,常常忍不住使用“暴力”,兵兵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卻少了小男孩兒應有的活力。
以上情形都比較糟糕。究其原因,一是暴力發(fā)生的頻次太多,二是孩子與外界正在建立的聯(lián)系因暴力而遭“扭曲”了。孩子的心理架構(gòu)是由各種社會關(guān)系組成的,如果暴力使他與親人之間疏離、不信任,或者使他簡單地相信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或者,他小小的心靈從此會存有畏懼、怨憤或委屈。
父母使用暴力如果在孩子身上出現(xiàn)了不好的結(jié)果,震懾的目標雖然達到了,但付出的代價卻太大了。所以,請盡量不要打孩子。
了解孩子是如何解讀父母的行為的
可是從小長到大,偶爾被父母打幾下,孩子未必就受不了。“對孩子一指頭都沒動過”,這樣有耐心的父母畢竟少數(shù),重要的是,孩子是如何解讀父母的行為的。
多多又被媽媽打屁股了,他看看媽媽,知道媽媽確實非常生氣,就知趣地走開了。此時的多多把打屁股和媽媽生氣兩者劃上了等號,具有威懾力量的更多是媽媽生氣的臉,打與不打并不重要。
如果多多確認媽媽生他的氣也只是暫時的,就不會懷疑媽媽的愛,這個事件便不會有泛化的負面影響。
孩子對父母情緒的解讀常常準確而敏銳,打,這個動作,其中有幾分游戲,幾分生氣,幾分愛意和幾分懲罰,孩子會有相當?shù)陌盐铡?/p>
年輕的父母有時糾結(jié)于情緒與行為之間,擔心自己的魯莽帶給孩子傷害。這樣的反省自然是非常有益的。父母原本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的成長又何嘗不是時時映射著父母的成熟和智慧呢?
善后工作做得好 “壞”事變“好”事
無論是職業(yè)父母,還是全職父母,撫養(yǎng)孩子都是很辛苦的事。如果有一天對孩子發(fā)了火,動手打了他,不必內(nèi)疚,善后工作做得好,“壞”事完全可以變成“好”事。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被冤枉了,可以向孩子道歉。
●告訴孩子你當時看到了什么,因什么而生氣。
●聽聽孩子想說的話。
●和孩子討論如何解決這件事,大家各自需要做什么。
●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
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雖然悲喜劇輪番上演,但每一幕都有特別的意義,如果利用好自己或孩子“犯錯”的機會,就可以促進家庭的成長。
父母不是圣人,有權(quán)表達憤怒、傷心、失望,只要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性格,不翻舊帳,就事論事地陳述,并表達自己的希望,孩子就不會被傷害。即便如此,父母還是需要經(jīng)常觀察自己的情緒,盡量不對孩子火冒三丈。
做父母需要智慧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不斷地和孩子陷入戰(zhàn)爭,就要注意并反省自己是不是 “黔驢技窮”,是不是不適應孩子長大的步伐了。那是一個有益的信號:你需要學習和求助了!
●或者,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憤怒或焦慮一觸即發(fā),也需要警醒,你可能身心疲憊,壓力過大,需要處理情緒問題。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有時候,父母的惱羞成怒是因為自己的權(quán)威被孩子挑戰(zhàn)。孩子的挑戰(zhàn)權(quán)威并非總是“大逆不道”,有時父母的固執(zhí)和僵化也會給親子關(guān)系蒙上陰影。
Tips
父母的高明辦法
懲罰孩子其實有很多更高明的辦法,比如:
●自然結(jié)果法
童童故意用球砸了妹妹的頭,媽媽可以沒收他的球,并令他向妹妹道歉。童童需要學習正確地使用玩具,要么好好玩,要么沒得玩,打妹妹則不被允許。也可以用
●隔離反省法
令他在一個無聊的角落站定一個時段,自己反省一下。這在歐美被稱為“Time out”。
●剝奪權(quán)利法
取消他看電視的權(quán)利等,這就叫剝奪權(quán)利法。這些辦法常常更有效。當然,所有的懲罰,首先要考慮孩子行為的動機。
專家介紹
龐美云:
發(fā)展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十余年,在兒童行為矯正、人格塑造方面經(jīng)驗豐富。編著數(shù)本嬰幼兒心理健康、親子教育方面的書籍,多家兒童、家庭類雜志專欄作者。